
▲羅彩琴的畫作「苦闷的象征」,2017年。(羅彩琴 / 提供)
苦闷的象征
该不是燃烧吧 苦闷的人儿
晴空万里 蓝天白云
正是诗人歌诵的阳光季节啊
问君何所苦
一股欲冲出篱门 飞跃杜鹃窝的巨大冲力
在体内快速流窜着
无解啊 存在
只能于阳光下 苦苦寻思着
文 / 鄭維棕 美學評論家/ 汐止社區大學校長
以画代笔
放眼过去,罗列有序的是西洋画作中典型的以油彩创作而成的抽象画,不同的是她的作品,每一幅都令我伫足、沉思。几乎每一幅都以画代笔,坦露画家自我的看法— 而她的坦率令我惊异。
有一幅抽象画法的“ 男女”图,一片淡素颜彩中,隐约可见一对具象的男女形体,交叠缠绵之至,却突然的,画家以利落的一刀笔直横切而过。殷红的、仿若鲜血淋漓的一笔,对数千年来,男女纠葛不清的情感世界,提出强烈的质疑—男女因性而爱,抑或因爱而性? 而在性爱之间,又经得起多少外在的考验?
我彷彿看见罗彩琴轻蔑、不屑的眼神。
长年浸淫于美学中的我,对罗彩琴的画作,饱涨的、亟于述说的张力,感到震惊。而后,我开始探索画家的生平,更产生一份不可思议的感受。
半路出家
罗彩琴在绘画领域里,是道地的半路出家,她出生于台湾中部,自幼喜游山玩水,大学攻读的是外文系,绘画可说是她在成家立业、生儿育女后的“ 精神支柱”。她表示:“ 那时我看起来没什么事,只有自己知道常常会莫名其妙的忧虑起来,做什么都不对劲,可是很奇怪的,我一拿起画笔,就觉得舒服。
舒服,因而成为心理上的慰藉,逐渐,罗彩琴拿画笔的时间越来越多,绘画也从纯粹的抒发情感,跃升至思想的钻研。个性执着的罗彩琴,不但坚持创作,更从1 9 9 0 年起,由联展进而个展,进而成为专业画家。
创作的动力
“ 在创作过程,他人的欣赏对我来说,是相对的助力。对我而言,比较大的瓶颈是自我认定的问题,也就是一个阶段之后,我问自己,接下去到底要画什么? ”答案是,天马行空,为绘画而画,很快的,画家摆脱瓶颈,泅泳向创作的大海,那一年是1 9 9 2 年,也几乎从那一年开始,罗彩琴展现丰富的创作力,思维不但源源不绝,且创作特色愈来愈显著。
她的画风逐渐为大众所熟悉,每一则演变也都被读者所津津乐道— 作品初期色彩较深,属于抽象和印象的结合,随着心情的转变,后来色彩转为淡雅。创作岁月中,她罹患口腔癌,经过了彻底的生与死的挣扎,再拿起画笔,作品所呈现意境,突破外在的约束,跃升至心灵层次,原来浓黑重绿的色彩减少,安详平静的白色在作品中大量被使用。画风演绎中,她的“ 罗氏画派”一贯坚持着: 罗彩琴尽其所能的在画布上挥洒其创作理念,跳脱规律性的技法、线条、笔触,她以浑厚的色块,奔放的触角来挥洒她的彩色人生。
她打破旧思维,以全新的观念创作,不但让我们开拓新视野,创造新意境,打破我们对艺术既定的观点,我们看到了不可能的可能。罗彩琴也为她自己开拓了一扇全新的,属于她自己的艺术殿堂。
寻找答案
也或许,她少了一份学院派的包袱,于是多了一份自由挥洒的畅快,将生命的潜能开拓至无限; 也或许曾经漫渡过生命的幽谷,并在创作中寻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与欢愉,于是她的作品比一般画家,拥有更丰富的创作角度、更尽情挥洒的意念— 让她用一生画下去。
在罗彩琴的创作中,最让你惊艳的是什么?什么是你对罗彩琴画作的诠释?
欢迎您沉浸于她的画作,共同来寻找答案。
鄭維棕
⊙ 汐止社區大學校長
⊙《汐止文化網》(https://iformosa.org
)創辦人
⊙《大塊藝氣–華人藝術新聞網》(https://art.formosana.org)總編輯
⊙《國會串流電子報》(https://congressnews.net
)副總編輯
⊙《台灣公益新聞網》(https://anews.com.tw
)創辦人
⊙《投資台灣》未上市財經網副總編輯兼技術顧問
⊙《愛農文創》(https://ifarms.org)副總編輯
⊙《自由時報》 記者
⊙《商業週刊》 資深記者
⊙《OPEN週刊》 資深撰述
⊙《汐止文化路徑踏查》,鄭維棕著(計畫主持人),財團法人新北市台灣藝術創生文化基金會出版,110年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地方文史研究調查計畫補助案,2021年11月。
⊙《台61海路漫行》,鄭維棕、楊淑清合著,2020年3月,今周刊發行,收藏八里到台南台61線的沿線幸福。
⊙《一百萬封情書-美國奶奶孫理蓮的深情人生》,鄭維棕、楊淑清合著,2019年12月,啟示出版(城邦讀書花園)
⊙《中國哲學與懷德海》,1989年9月,論文彙編,東大圖書公司發行,東海哲學研究所程石泉教授主編。
⊙《梅洛-龐帝的美學》,1993年9月,遠流出版公司出版。本書被遠流出版公司統列為高宣揚教授主編的「人文科學叢書」系列出版書籍之一。
https://art.formosana.org/%e2%99%ab%e7%b8%bd%e7%b7%a8%e8%bc%af-%e9%84%ad%e7%b6%ad%e6%a3%95